1龋病学
龋病学
第一章 龋病学概论
口腔执业医师 口腔医学综合90 牙体牙髓病学 第一讲(共九讲)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16口腔 核心考点全攻略-牙体牙髓病学_哔哩哔哩_bilibili
第一节 龋病的定义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在牙体硬组织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
一、龋病的特征
基本过程是口腔微生物在牙面黏附形成牙菌斑生物膜,
细菌在生物膜微生态环境中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
造成牙脱矿致龋。
龋病的基本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
临床特征:色、形、质发生变化
- 初期,硬组织脱矿,微晶结构改变,透明度下降,呈白垩色;
- 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呈黄褐色和棕褐色;
- 最终随着无机脱矿和有机丧失的进行,导致龋洞的形成。
龋洞一旦形成,无自身修复能力
可能的影响
- 引起牙体牙髓根尖病
- 牙列缺失,影响机体消化功能
- 童年时期影响儿童牙颌系统的发育
- 一定条件下引起远隔脏器的病灶感染
二、龋病学研究内容
第二节 龋病流行病学
一、好发部位
恒牙列中,下颌第一磨牙患龋率最高;
乳牙列中下颌第二乳磨牙患龋率最高
咬合面是好发部位,其次是邻面和颊面。牙龈萎缩导致暴露的牙齿根面也成为龋的好发部位
二、评价方法
- 患病率:在调查时点一定人群中的患龋情况
观察时点时的龋病例数/该点的人口数*k
时点理论上无长度,实际调查中要尽可能小。k为基数
- 发病率:特定观察期间内,可能发生某病的特定人群新发病的频率
观察期间新发生龋病例数/同期受检人口数*k
- 龋均: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
- 正在发展的龋损牙
- 已充填治疗的龋损牙
- 因龋病而拔除的牙
- 龋失补总数DMF:龋齿数、因龋失牙数、因龋补牙数的总和。是一种不可逆指数,反映患者终身患龋经历
三、流行情况
第二章 龋病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一节 微生物因素
一、微生物与龋病
致龋微生物特征
- 利用碳水化合物产酸:临界pH,使牙釉质脱矿(5.4-5.5)
- 合成细胞外多糖,尤其是α-1,3链不溶性葡聚糖
致龋微生物的条件
具有强的表面黏附力
产酸力强
耐酸力强
合成细胞内外多糖
二、细菌各论
链球菌属
口腔所有部位均有,常驻菌群中占比最大,革兰阳性兼性厌氧菌
- 血链球菌:最早定植
- 变异链球菌:主要,密切相关
- 轻链球菌:牙菌斑中最常分离出来
乳杆菌属
革兰阳性兼性厌氧,或专性厌氧杆菌。
随着龋病严重程度增加,乳杆菌也增多。不是龋病开始的原因,而是龋病进展的结果。(以往被认为是主要致龋菌)
黏附力低,在牙菌斑生物膜中占的比例小
总量小,难以造成大规模脱矿破坏
放线菌属
革兰阳性,不具动力。
促进变形链球菌定植于根面,对根面龋有协同作用。
代谢葡萄糖产酸。
变化
- 最初主要是对牙面高度选择性的口腔微生物,如血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轻链球菌。
- 随着生物膜老化,从以链球菌为主转变为以放线菌为主
- 釉质出现白垩色病损时,牙菌斑中的变异链球菌比例高于正常牙面。非变异链球菌仍然是主要微生物。
- 在牙本质龋损中,变异链球菌大约占整个菌群的30%
三、牙菌斑生物膜
牙菌斑:是附着于牙齿表面的未矿化的细菌沉积物的膜状结构(详见牙周)
结构
- 基底层:清洁的牙面一经接触唾液,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地吸附在牙面,形成均质性薄膜,称为获得性膜。HE染色为红色。
- 中间层:(主要)
口腔微生物定植在获得性膜表面,从菌落结构到膜状结构。
形状为栅栏状,以丝状菌或杆状菌为中心,球菌和短杆菌黏附在其表面。栅栏状结构垂直于牙面
- 表层
结构疏松,间隙较宽,成谷穗样结构。
含大量脱落上皮和食物残渣。
组成
80%的水和20%的固体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钙、磷、氟)
形成与发育
- 形成获得性膜: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于牙齿表面形成的均质性膜称为获得性膜。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
获得性膜功能的双向性:
- 保护和修复牙釉质表面
- 为细菌的定植提供了条件
- 细菌黏附 p16
细菌黏附有选择性。细菌表面有与获得性膜互补的受体。血链球菌是最早黏附的细菌。
蔗糖可以促进变异链球菌的黏附聚集。
唾液黏蛋白(mucin)在细菌附着于牙面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菌斑成熟
自身繁殖和细菌黏附力的影响使得细菌在局部聚集成若干层。成熟的标志:形成栅栏样结构和谷穗样结构
物质代谢
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无机物代谢。主要讲解糖代谢。
- 糖的分解代谢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代谢的底物。细菌把多糖转化为单糖而利用。
口腔细菌主要通过糖酵解代谢胞浆内的糖。
- 嗜酸乳杆菌仅有糖酵解,乳酸是代谢的唯一产物。
- 口腔链球菌可以通过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无氧酵解生成有机酸
- 糖的合成代谢
合成细胞内外多糖。
外源性糖原缺乏时,胞内多糖可以作为细菌能量的来源;
细胞外多糖是菌斑基质的主要成分
牙菌斑生物膜的致龋性
- 牙釉质脱矿过程
酸通过牙釉质内的釉柱连接处、柱鞘等通道到达釉质表面,造成脱矿;
损害程度取决于酸扩散时的解离程度。未解离的酸则具有缓冲作用。
早期龋的主要化学反应过程
- 酸的进入
- 矿物质中钙的移出
- 牙釉质表层氟离子浓度的增加
- 羟基磷灰石溶解
- 细菌的作用
-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
- 特异性菌斑学说
第二节 龋病发生的宿主因素
一、牙齿
牙齿、牙弓的形态与排列:狗牙为圆锥形不易患龋;拥挤或排列不齐的牙齿的交界处以及正常牙列邻面不易被唾液冲洗或自洁作用清洁
牙齿结构:后牙有窝沟,食物碎片和微生物易嵌入。敏感性与窝沟深度呈正比。
牙表面:下颌第一磨牙,咬合面O、颊面B、近中面M、远中面D、舌面L;上颌第一磨牙,咬合面O、近中面M、腭面P、颊面B、远中面D
上颌侧切牙舌侧比唇侧更易患龋(舌窝)
牙齿的理化特性:牙齿所含的成分和矿化程度可以影响易感性。釉质发育不全的牙易感。牙龈萎缩时,牙骨质暴露,易溶解脱矿
不齐不行
深的窝沟不行
各表面不同
矿化程度低不行
唾液
- 唾液流速:清洁和缓冲作用
- 缓冲系统:
- 重碳酸盐:咀嚼和进食时
- 磷酸盐
- 蛋白缓冲系统
- 碳酸酐酶:催化可逆的二氧化碳水合反应
- 有机成分:
蛋白质、脂肪、痕量碳水化合物
- 唾液中黏附、凝集相关蛋白与龋易感性
- 唾液抗菌蛋白和多肽与龋易感性
抑制变形链球菌(主要)
- 脂类与龋易感性
龋易感者刺激性腮腺液和全唾液中脂类的含量明显高于无龋者
- 唾液无机成分:钙磷钾等。维持牙体组织完整性,促进萌出后牙釉质成熟,促进早期龋损和脱矿牙釉质的再矿化
机体免疫功能
- 变异链球菌抗原
- 人体抗龋免疫反应
- 细胞免疫反应
第三节 食物因素
一、碳水化合物
- 蔗糖作为细菌代谢的底物
- 将蔗糖转变为细胞外多糖
- 经糖酵解途径产生乳酸,提供能量
- 合成糖原作为细胞内多糖贮藏
- 其他糖类如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也能被细菌利用产酸,合成细胞壁多糖和荚膜多糖。但合成能力不如蔗糖
- 多糖类不易被利用
- 糖醇类特别是木糖醇致龋能力最弱
- 碳水化合物的种类、生物性状、摄入量、摄取频率也影响龋病发病
限制糖的摄取量可以减少龋的发生;
高的进食频率能够促进龋病的活跃性,为口腔微生物持续提供营养,维持低pH环境,使牙长时间处于脱矿状态;
蔗糖致平滑面龋的能力最强;
山梨糖和木糖醇不能被致龋菌利用产酸,可作为防龋甜味剂
精细的粘稠的食物致龋力大
二、蛋白质
影响主要体现在牙萌出前的生长发育期,若缺乏影响牙形态和萌出模式
三、脂类
四、维生素
- 缺乏维生素D,矿化障碍
- 缺乏维生素A,影响牙釉质角蛋白样物质的代谢
- 缺乏维生素C,影响牙本质胶原代谢
五、无机盐
- 钙磷,重要矿物质,增强抗龋
- 氟,防龋微量元素
饮用水加氟使羟基磷灰石转化为氟磷灰石;
局部用氟可以减少细菌对牙齿表面的黏附、增加牙齿的抗酸能力、抑制龋病
- 耐酸不耐磨
- 其他无机物
第四节 其他因素
- 年龄因素:母亲的变形链球菌可传给胎儿;儿童新萌出的牙齿合面窝沟较深,矿化程度低,患龋几率高;老年人根面龋发病率高
- 性别因素:一般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 家族与遗传因素
- 地理因素
龋病病因学说
化学细菌学说
MIller将牙齿、唾液和碳水化合物一起培养,唾液中的细菌利用碳水化合物产生酸,引起牙齿龋样损害。
提出龋病的发生是细菌产酸和牙体硬组织脱矿的过程,首次将牙齿-细菌-碳水化合物与龋病联系起来
四联因素学说
- 宿主因素:易感程度,包括全身状况、牙的形态、牙列结构、唾液成分、流速流量
- 细菌因素:牙菌斑生物膜是细菌致龋的重要微生态境
- 食物因素:种类、摄入量、摄入频率
- 时间因素:龋病发病的每个过程都需要时间
三、微生态学说
四、早期病因学说
第三章 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一节 龋病的病理过程
龋病是牙齿对牙菌斑生物膜及其代谢产物动态反应的结果,形态学上表现为初期超显微结构水平的脱矿和再矿化 以及晚期的龋洞形成。
一、牙釉质龋
- 透明带:损害进展的前沿
- 暗带:位于透明带 和损害体部之间
- 损害体部
- 表面带,相对完整
龋病的病理过程分为六期
- 最早表现为表层下出现透明带。临床表现和X光片均不能发现
- 透明带扩大,部分区域有再矿化现象,中心部出现暗带
- 暗带中心出现病损体部。相对透明,芮氏线和釉柱横纹明显。临床上表现为龋白斑
- 病损体部被外源性色素着色,临床上表现为棕色龋斑
- 进展到釉牙本质界,病损呈侧向扩展,发生潜行性破坏,临床上表现为蓝白色
- 牙齿表面龋坏,龋洞形成
二、牙本质龋
龋损到达牙本质后也会累及牙髓组织。破坏牙釉质后,沿牙本质小管方向侵入牙本质。沿釉牙本质界向侧方扩散,在牙本质中形成锥形损害 ,基底在釉牙本质界处,尖指向牙髓。
- 坏死区:结构遭到破坏的牙本质小管、混合型口腔微生物群、被降解的无结构基质。质地较软,易于去除
- 感染层,坏死区下方,微生物已渗透至牙本质小管,但管周牙本质无大的破坏。
- 脱矿区,矿物盐已被溶解,留下相对完整的牙本质小管。表层可见少量细菌,深层大部分组织无菌。较硬,又称革样牙本质。
- 硬化层:当牙本质深龋进展较慢时,在脱矿区下方可形成硬化层。管腔比正常牙本质管腔狭小,可能是被晶体堵塞之故。可因钙化而完全闭合。
- 硬化层下方成牙本质细胞继续形成三期牙本质,增加了牙本质的厚度,也使得成牙本质细胞退到了髓腔中远离损害区的部位。
三、牙骨质龋
类似牙本质龋,浅碟形。临床上无法检测单纯的牙骨质龋。
在接近釉牙骨质界处,牙骨质很薄,发生的龋波及牙本质称为根面龋 ,同时波及牙骨质和牙本质。
- 初期显微镜见牙骨质中有裂缝
- 损害沿牙骨质前沿扩散,分层损害
- 损害也可沿穿通纤维垂直方向进展
- 由于矿物质分布差异,X线片上阻射与透射交替出现,刷状外观
四、脱矿和再矿化
- 在酸的作用下,牙齿矿物质发生溶解,钙和磷酸盐等无机离子从牙中脱出称为脱矿。
氢离子来源于未解离的酸,攻击羟基磷灰石晶体,使钙和磷酸盐丧失。
反应的始动阶段取决于氢离子到达牙釉质表面的速度
- 再矿化指使钙、磷和其他矿物质离子沉积于正常或部分脱矿的牙釉质中或其表面的过程,局部氟离子和钙离子浓度可促进再矿化。发育尚未成熟的牙釉质亦可在口腔中继续矿化。
第二节 龋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是牙齿硬组织发生颜色、形态和质地的变化。以质变为主。患牙逐渐出现感觉异常。
- 色泽变化
- 早期为白垩色
- 病损区着色为棕黄色或黑褐色
- 进一步发展,在窝沟处为浸墨样改变
- 外形改变:牙体硬组织不断被破坏、崩解而形成龋洞
- 质地改变:龋洞中硬组织被破坏,充满感染脱矿组织和食物残渣,成为腐质。质地松软,探针检查时易区别
- 感觉变化
- 仅波及牙釉质的早期龋损,患牙没有不适和疼痛
- 进展到牙本质形成龋洞时,患牙出现对冷热刺激敏感,食物嵌塞或食物嵌入时疼痛。一过性,刺激消失症状随之消失
好发牙齿
- 磨牙:点隙裂沟丰富,不易清洁,患龋率高
- 下前牙:邻近唾液腺导管开口,患龋率低
- 义齿基牙、安放固定矫治器的牙齿、排列不整齐的牙齿:存在菌斑滞留区,易患龋
好发部位
依次为:牙合面、邻面、牙颈部根面、唇颊面
分类
按组织病理学
- 牙釉质龋
- 牙本质龋
- 牙骨质龋
按深度
- 浅龋:局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无自觉症状,仅在检查时发现局部颜色改变
- 中龋:发生于牙本质浅层。除颜色外,还有冷热酸甜敏感症状
- 深龋:进展到牙本质深层,见很深的龋洞。刺激症状明显
按病情发展情况分类
慢性龋
进展慢,染色深,呈黑褐色,组织干硬。
- 静止龋:龋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由于病变环境发生变化,隐蔽部位变得开放,原有致病条件发生改变,龋病不再继续进行,损害保持原状
急性龋
进展快。颜色浅,浅棕色。质地软而湿润。来不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牙髓易感染。
- 猛性龋:进展快,多数牙在短时间内同时患龋,常见于颌面及颈部接受放射治疗患者
继发龋
龋病治疗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不密合,留有小的缝隙;治疗时未将病变组织除净。这些都有可能成为致病条件,产生龋病,称为继发龋。
按损害部位
窝沟龋
指磨牙和前磨牙咬合面、磨牙颊沟和上颌前牙舌面的龋。
先在侧壁,再扩散到基底。沿釉柱方向加深,达牙本质,沿界扩散。
- 潜行性龋:有的窝沟龋呈锥形,底朝牙本质,尖朝表面,深部狭而深的窝沟处损害更加严重,早期牙釉质表面未见明显破坏,称潜行性龋
平滑面龋
三角形,底朝向表面,尖朝向牙本质。又分为邻面龋和颈部龋
根面龋
在根部牙骨质发生的龋病损害,主要发生于牙龈退缩、根面外露的牙
其他
线形牙釉质龋
一种非典型性龋病损害,发生于上颌前牙唇面新生线处。
呈新月形,其继承恒牙对龋病的易感性也较强。
隐匿性龋
牙釉质脱矿从表面下层开始,看似完整的牙釉质下方存在龋洞。
第三节 龋病的诊断
一、诊断方法
- 问诊:除了询问患牙有无敏感、疼痛、食物嵌塞等症状外,还应该了解与龋病发生相关的因素,全面掌握患者的口腔整体情况、卫生保健状态及全身健康状况
- 视诊:观察牙面有无黑褐色改变和失去光泽的白垩色的斑点,有无腔洞形成,。当怀疑有邻面龋时, 可从合面观察邻近的边缘嵴有无变暗的黑晕出现。
- 探诊:利用尖头探针探测龋损部位有无粗糙、勾拉或插入的感觉。探测洞底或牙颈部的龋洞是否变软、酸痛或过敏,有无剧烈探痛。还可探测龋洞部位、深度、大小及有无穿髓孔等。
邻面的早期龋损,探针不易进入,可用牙线自咬合面滑向牙间隙,然后自颈部拉出,检査牙线有无变毛或折断的情况。
- 牙髓活力温度测验:龋洞达牙本质时,可能述说对冷、热或酸、甜刺激敏感,甚至有难忍的酸痛。医师可学用牙髓活力温度测验和牙髓活力电测定
- X线检查:邻面龋、继发龋或隐匿龋。透射影像。
- 透照:检查前牙邻面龋洞尤为有效
二、诊断标准
按照侵入深度
浅龋
位于牙冠的浅龋又可分为窝沟龋和平滑面龋。
- 窝沟龋:早期表现为龋损部位色泽变黑,进一步仔细观察可发现黑色色素沉着区下方为龋白斑,呈白垩色改变。用探针检査时有粗糙感或能钩住探针尖端。
- 平滑牙面上的早期龋一般呈白垩色点或斑,随着时间延长和龋损继续发展,可变为黄褐色或褐色斑点。邻面的平滑面龋早期不易察觉,用探针或牙线仔细检查,配合X线片可能作出早期诊断。
浅龋位于牙釉质内,患者一般无主观症状,遭受外界的物理和化学刺激,如冷、热、酸、甜刺激时亦无明显反应。
浅龋鉴别诊断
(1)牙釉质钙化不全:亦表现有白垩状损害,表面光洁,同时白垩状损害可出现在牙面任何部位,浅龋有一定的好发部位。
(2)牙釉质发育不全:是牙发育过程中,成釉器的某一部分受到损害所致,可造成牙釉质表面不同程度的实质性缺陷,甚至牙冠缺损。牙釉质发育不全时也有变黄或变褐的情况,但探诊时,损害局部硬而光滑,病变呈对称性,这些特征均有别于浅龋。
(3)氟牙症:又称斑釉症,受损牙面呈白垩色至深褐色,患牙为对称性分布,地区流行情况是与浅龋相鉴别的重要参考因素。
中龋
牙本质因脱矿而软化,随色素侵入而变色,呈黄褐或深褐色,同时出现主观症状。龋洞中除有病变的牙本质外,还有食物残渣、细菌等。
中龋时患者对酸甜饮食敏感,过冷过热饮食也能产生酸痛感觉,冷刺激尤为显著,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
深龋
- 临床上可见很深的龋洞,易披探査到。但位于邻面的深龋洞以及有些隐匿性龋洞,外观仅略有色泽改变,洞口很小而病变进展很深,临床检査较难发现,应结合患者主观症状,仔细探査。
- 若深龋洞洞口开放,则常有食物嵌入洞中,食物压迫使牙髓内部压力增加,产生疼痛。遇冷、热和化学刺激时,产生的疼痛较中龋时更加剧烈。
- 深龋时一般均能引起牙髓组织的修复性反应,包括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轻度的慢性炎症反应, 或血管扩张、成牙本质细胞层紊乱等。
第四章 龋病的治疗计划
龋病治疗目的
- 停止龋病发展,促进牙髓防御性反应
- 保护牙髓
- 恢复牙齿形态和功能
- 维持与邻近软组织的正常生理解剖关系
第一节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是采用药物或再矿化等技术终止或消除龋病的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
- 牙釉质早期龋,未出现牙体组织缺损者。
- 牙釉质早期龋,形成较浅的龋洞,损害表面不承受咀嚼压力,也不在邻面触点内。
- 静止龋,致龋环境消失,龋损不再进展。点隙内的龋损,由于合面磨损,已将点隙磨掉;邻面龋由于邻接牙已被拔除,龋损面容易清洁,不再有菌斑堆积。
一、药物治疗
适应证
- 恒牙牙釉质早期龋,尚未形成龋洞者,特别是位于易清洁的平滑面,如颊、舌面龋损。
- 静止龋,如合面点隙龋损,由于咬合磨耗,将点隙磨掉,呈一浅碟状,使龋损环境消失。
常用药物
- 氟化物:氟化物对软组织无腐蚀性,不使牙变色,安全有效,前、后牙均可使用。
- 硝酸银:硝酸银与人体组织和细菌的蛋白结合形成蛋白银沉淀,低浓度时有收敛、抑菌作用,高浓度时能杀灭细菌,有强的腐烛性。也可造成牙齿变色,只用于乳牙和后牙,不用于牙颈部龋,避免对牙龈的损伤。
治疗方法
1.磨除牙表面浅龋,暴露病变部位。
2.清洁牙面,去除菌斑和牙石。
3.隔湿,吹干牙面。
4.涂布药物。
二、再矿化治疗
再矿化液组成
再矿化治疗(remineralizative therapy)是采用人工方法使脱矿的牙釉质或牙骨质再次矿化,恢复其硬度,终止或消除早期龋损。
适应证
不同比例的钙、磷和氟。pH一般调为7
治疗方法
- 配制成漱口液,每日含漱。
- 局部应用。清洁、干燥牙面,将浸有药液的棉球置于患处,每次放置几分钟,反复3~4次。
三、渗透树脂治疗
高渗透性、低黏度、高表面张力的光固化渗透树脂材料通过毛细虹吸作用浸润到脱矿牙釉质的多孔隙结构中,封闭酸性物质入侵和矿物质溶解流失的通道,在病损内部形成屏障,最终起到再矿化和治疗早期龋的作用。
适应证
牙光滑面或邻面早期未成洞的牙釉质白垩斑病损。
材料
治疗方法
- 清洁牙面。
- 术区隔湿隔离唾液,干燥患龋牙面。对于邻面早期龋的患牙,需用楔子将患牙和邻牙分离开。
- 患龋牙面涂布酸蚀剂酸蚀2min。
- 清水冲洗30s,吹干,涂布干燥剂30s,再吹干。
- 用专用装置涂布渗透树脂,静置3min后去除表面多余的树脂材料。
- 光固化40s,邻面龋需从颊、舌、殆面多角度光照。
- 再次用专用装置涂布渗透树脂,静置1min后去除表面多余树脂材料。
- 光固化40s。
- 抛光。
第二节 牙体修复与材料选择原则
一、牙体修复的原则
- 去净:去净龋坏牙体组织、感染牙本质,消除感染源,终止龋病过程,避免产生继发龋。
- 保守治疗:牙体修复是一种生物性治疗技术,在活的牙齿组织上进行治疗。在治疗的全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牙体和牙齿周围组织的特殊生物学特性,严格遵守保守治疗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健康的牙体组织,在保护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前提下开展手术治疗。
- 生物力学与基础力学:采用生物力学和机械力学的基本原理预备窝洞,包括抗力形和固位形结构,确保既防止充填体的松动、脱落,又防止因过度磨除牙体组织造成的牙齿折裂。
二、充填材料选择的原则
性能要求
(1)物理和机械性能:充填材料必须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包括抗压强度、抗张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冲击强度,且耐磨。弹性模量大,受力后变形小。热膨胀系数与牙体组织相近。绝缘性好,不传导温度和电刺激。色泽与牙接近,抛光性好,X线阻射。
(2)化学性能:充填材料必须有稳定的化学性能,在口腔内不溶解、不腐蚀、不变色,固化收缩小,对牙体组织有化学粘接性。充填后在适当的时间固化,固化前可塑性好,操作方便。
(3)生物学性能:充填材料必须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对机体无毒、安全。对牙髓、黏膜和牙龈无刺激性。必要时易于去除。价格便宜。
(4)美学和功能:充填材料的根本目的是恢复患牙的功能和美观。良好的色泽和外形是恢复自然美的两大要素。而功能的恢复除了外形的考量,还应与邻牙、对颌牙有良好的邻接和咬合关系。
充填材料的选择
- 部位:前牙充填材料重点考虑美观,应选与牙颜色一致的牙色材料
- 窝洞所在部位和承受的咬合力:后牙涉及合面的缺损,因承受咬合力,应选用耐磨性强的后牙复合树脂或银汞合金;前牙唇面的缺损,应选用美学性能更好的复合树脂;牙颈部的缺损,可选用通用型复合树脂。
- 患者情况:根据患者健康状况、经济情况、对美观的要求和个体龋易感性选用不同的充填材料。
- 时间、对颌牙金属:考虑所充填的牙齿在口腔的存留时间以及对颌牙已采用的充填材料的种类。保留短时间的牙选用暂时性充填材料。有金属嵌体或冠修复的对颌牙,原则上不选用银汞合金, 以防止不同金属充填体接触时产生的电流刺激牙髓。
已到达文章底部,欢迎留言、表情互动~
- 0赞一个
- 0支持下
- 0有点酷
- 0啥玩意
- 0看不懂